• <td id="ywwbf"><ruby id="ywwbf"></ruby></td>
    1. 歡迎來到環境100文庫! | 幫助中心 分享價值,成長自我!

      環境100文庫

      換一換
      首頁 環境100文庫 > 資源分類 > PPTX文檔下載
       

      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知識.pptx

      • 資源ID:12699       資源大?。?span class="font-tahoma">518.62KB        全文頁數:59頁
      • 資源格式: PPTX        下載權限:游客/注冊會員/VIP會員    下載費用:10碳幣 【人民幣10元】
      快捷注冊下載 游客一鍵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三方登錄下載: 微信開放平臺登錄 QQ登錄   微博登錄  
      下載資源需要10碳幣 【人民幣10元】
      郵箱/手機:
      溫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統會自動生成賬號(用戶名和密碼都是您填寫的郵箱或者手機號),方便下次登錄下載和查詢訂單;
      支付方式: 支付寶    微信支付   
      驗證碼:   換一換

      加入VIP,免費下載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知識.pptx

      應對氣候變化 基礎知識和宣教工作,,內容,全球變暖的科學認知 應對氣候變化國際進程 應對氣候變化國內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 低碳發展重點領域 低碳宣教和公眾參與,2,全球變暖的科學認知,近百年來全球平均溫度,4,CO2在增加,5,美國科學家Keeling1957年在夏威夷Mauna Loa建立了大氣CO2濃度觀測。這是地球上最早的監測大氣溫室氣體的觀測站,至今提供了唯一最長、最完整的CO2觀測資料。這份觀測資料證實,大氣中CO2在不斷增加,成為溫室效應造成全球變暖的最有力證據。同時,南極的溫室氣體觀測站也證實了這一點。,大氣CO2濃度變化,6,CO2濃度增加的原因,7,來自化石燃料使用以及土地利用變化對植物和土壤碳影響所產生的CO2排放是大氣CO2增加的主要來源。自1750年以來,排放到大氣中的CO2大約有三分之二來自化石燃料燃燒,三分之一來自土地利用變化。這些CO2大約有45留存在大氣中,30被海洋吸收,其余的被陸地生物圈吸收。排放到大氣中的CO2 ,大約一半在30年里被清除,30在幾百年里被清除,其余的20通常將在大氣中留存數千年。,第1次世界氣候大會(FWCC),8,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引起了科學界、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1979年在日內瓦召開了第1次世界氣候大會。共400余人參加了為期兩周的大會,揭開了全球氣候變暖研究的序幕。會議對人類活動可能造成氣候變暖向全世界發出了警告。從科學上講,FWCC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首次正式指出當大氣中CO2濃度加倍時,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1.5 - 4.5℃。 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建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即IPCC。并在1990年、1996年、2001年及2007年發表了4份評估報告,1992年發表了補充報告。,第1次IPCC評估報告FAR和補充報告,9,由于這是第1次發布評估報告,所以對溫室氣體及溫室效應的原理論述較多,指出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溫室氣體繼續增加必然進一步導致氣候變暖,變暖的幅度有可能超過過去幾百萬年的自然變化,而將來的回落則是緩慢的。過去百年來全球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5℃,這與大部分模式的預估結果一致。補充報告對此有專門的闡述,提出了第一個排放情景。,第2次IPCC評估報告SAR,10,這次報告確認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進一步增加,為了要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需要大力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觀測表明溫度已上升到186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用于進行預估的氣候模式能力有所提高,特別是考慮了硫化物氣溶膠和平流層。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是可以識別的”,雖然信號尚隱沒在大量自然變率的噪聲之中。氣候模式有較大改進,并提出了瞬時氣候響應TCR的概念。,第3次IPCC評估報告TAR,11,20世紀的變暖可能是近千年最強的,1990年代可能是千年來最暖的10年,1998年是最暖的1年。 提出6種新的排放方案AIB,AIT,AIF1,A2,B1,B2。A的4個情景屬于高排放,B的2個情景為低排放 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增如所導致的輻射強迫比氣溶膠及太陽活動等因素要大一個數量級。,第4次IPCC評估報告AR4,12,提高了對最近50年變暖是人類活動影響可能性的評價。 縮小了對ECS的估計,確定為2.0 - 4.5℃。 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增如所導致的輻射強迫比氣溶膠及太陽活動等因素要大一個數量級。,第5次IPCC第一工作組報告(AR5),13,FAR“由于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的顯著增強,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這個增加增強了溫室效應,使平均溫度上升”。 SAR“平衡各方面的證據,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是可以識別的”。 TAR“近50年觀測到的變暖可能(66)是溫室氣體濃度增加的結果”。 AR4“20世紀中葉以來的全球平均溫度的增加很可能(90)是由觀測到的溫室氣體濃度增加造成的”。 AR5“非??赡埽?95)人類對氣候的影響可以解釋一半以上1951 - 2010年全球平均溫度的上升”。,不確定和幾個重大問題的認知,14,全球和中國氣候是否顯著變暖了,如果明顯變暖其原因什么 全球和中國的降水量是否發生了顯著變化,如果變化明顯其原因什么 全球和中國的極端氣候事件是否增多了 大氣中溫室體濃度是否顯著增加了如果是原因是什么 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全球溫度上升 太陽和火山活動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地球氣候,應對氣候變化國際進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16,1989年聯大通過第44/207號決議,要求UNEP和WMO共同進行氣候變化公約談判的準備工作。1990年8月IPCC撰寫了第一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并完成了對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要素的擬訂。隨后,UNEP和WMO舉行政府法律專家組會議,著手公約談判的實質性籌備工作。1990年12月,聯大通過第45/212號決議,決定在聯大的主持下成立政府間氣候變化談判委員會,在UNEP和WMO支持下談判制定一項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并于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前完成談判。公約的談判是里約環發大會籌備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5次會議,歷時17個月, 1992年5月9日政府間氣候變化談判委員會在紐約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公約于里約環發大會期間開放供出席會議的各國簽署,并于1992年6月20日至1993年6月19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供各國簽署。公約于1994年3月21日生效,目前共有194個締約方。,公約的主要內容,17,公約最終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避免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水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發達國家應率先采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爭取到200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回歸到1990年水平??紤]到發展中國家的優先和壓倒一切的緊迫任務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消除貧困,公約沒有為發展中國家規定約束性溫室氣體減限排義務,只是原則要求發展中國家采取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公約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轉讓技術,發展中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履行公約義務取決于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轉讓技術的程度。,京都議定書(KP),18,在發達國家推動下,1995年公約第一次締約方會議做出“柏林授權”,啟動了在公約框架下制定新的法律文件的談判進程,設立特設工作組,并要求于1997年完成談判。柏林授權明確規定,新的法律文件將主要加強發達國家在2000年后所應采取的溫室氣體減限排政策和目標,不得向發展中國家引入任何新的義務,但將促進各締約方根據公約規定所承擔的一般性義務。 經兩年的艱苦談判,1997年12月11日公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在日本京都通過京都議定書。議定書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目前共有192個締約方。,議定書的主要內容,19,議定書規定公約附件一國家所列發達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應在2008年至2012年的“第一承諾期”內將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在其1990年排放水平上平均減少5%。議定書在其附件B中為發達國家分別規定了有差別的減限排指標,即歐盟原十五國及列支敦士登、摩納哥、瑞士、保加利亞、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等十一國減排8%;美國減排7%;日本、加拿大、匈牙利、波蘭等四國減排6%;克羅地亞減排5%;新西蘭、俄羅斯、烏克蘭等三國可維持1990年排放水平;挪威可增長1;澳大利亞可增長8%;冰島可增長10%。 發達國家應主要通過采取國內行動完成減排,但也可輔助利用排放貿易、聯合履約和清潔發展機制三種靈活機制。其中,清潔發展機制是發展中國家幫助發達國家實現減排的機制,發達國家可通過在發展中國家投資減排項目并購買項目產生的減排額抵消國內排放。,CDM項目,20,CDM項目,21,CDM項目,22,氣候談判,23,巴厘路線圖 哥本哈根協議 德班平臺,華沙會議,24,會議在“德班平臺”、資金、損失和損害三個核心議題上都做出決定,取得了“大家都不滿意,但都能接受的結果”。會議為明年的利馬會議、后年的巴黎會議制定一個新的全球協議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展望利馬,25,呼吁發達國家切實承擔起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進程中的領導力,進一步兌現承諾,采取行動,尤其要在明年提出更有力度的2020年前減排目標,拿出具體的資金承諾數額,以此維護各方互信,提振國際社會對聯合國氣候變化多邊進程的信心。公約是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政治、法律和道義基礎,我們希望明年各方繼續遵循公約確立的公平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抓緊圍繞減緩、適應、資金、技術等公約支柱要素,推動德班平臺談判展開正式、平衡、務實的談判,不斷擴大共識,縮小分歧,確保談判于2015年取得成功,以不斷加強公約在2020年后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內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27,應對氣候變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 低碳試點示范扎實推進 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效顯著 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不斷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28,2007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我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全面的政策性文件,對今后我國要采取的減緩適應行動和達到的目標進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綱領性文件,應對氣候變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29,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作為重大政策導向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中央政治局先后于2008年6月和2010年2月兩次組織以應對氣候變化為主題的集體學習。 200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比2005年分別增加4000萬公頃、13億立方米。 2011年3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把“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為重要內容,單獨成章,確定了“十二五”時期碳強度下降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1.4、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等約束性指標。,應對氣候變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30,應對氣候變化領導機構和工作機制逐步建立 2007年成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 2008年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設立應對氣候變化司 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相繼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職能機構 新組建了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31,應對氣候變化總體思路和工作任務逐步明確 2007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2011年“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 2012-2013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3-2020年)、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國務院關于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決定 應對氣候變化法和低碳發展宏觀戰略研究,應對氣候變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32,應對氣候變化對各部門和行業相關工作的引領帶動作用不斷加強 圍繞實現我國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有關方面進一步加大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節能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匯等工作力度,在出臺的相關規劃和政策文件中,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要政策依據,提出了相應目標任務。,低碳省市試點,33,2010年7月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 首批試點包括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八市。 按照通知要求,試點省份和試點城市在編制低碳發展規劃、制定支持低碳綠色發展的配套政策、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管理體系以及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等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 2012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開展第二批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 確定北京、上海、海南、石家莊、秦皇島、晉城、呼倫貝爾、吉林市、大興安嶺地區、蘇州、淮安、鎮江、寧波、溫州、池州、南平、景德鎮、贛州、青島、濟源、武漢、廣州、桂林、廣元、遵義、昆明、延安、金昌、烏魯木齊29個省市為第二批低碳試點。 明確試點目標。申報省市要明確本地區“十二五”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以及森林碳匯等目標 申報省市要圍繞落實“十二五”碳強度下降目標,以先行先試為契機體現試點示范的先進性,在探索建立以低碳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生活方式方面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夠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碳交易試點,34,2011年11月 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 批準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兩省五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 作為中國第一個正式運行的強制碳交易市場,深圳市在6月18日首日共完成8筆交易,成交21112噸配額,最低成交價為每噸28元,最高成交價為每噸32元。 11月26日上海碳排放交易啟動后,2013年至2015年3個年度配額分別都出現了成交,首筆成交價格分別為每噸二氧化碳27元、26元和25元,成交量分別為5000噸、4000噸和500噸,成交企業包括申能外高橋第三發電廠、中石化上海高橋分公司等。 11月28日北京碳排放權市場啟動,一個上午的交易量達4.08萬噸,成交額204.1萬元,均價50元。,國際合作,35,積極推動氣候變化談判進程 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和政策對話 務實推進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碳市場基礎工作,36,組織研究制定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核算方法指南和報告格式 設計和建立登記注冊系統 研究建立國家碳交易市場整體框架及特殊問題 研究建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與低碳發展,,38,綠色低碳作為協調社會經濟發展、保障能源安全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途徑,正逐漸被許多國家認同。 “德班成果”重申社會和經濟發展以及消除貧困是發展中國家締約方的首要和壓倒一切的優先事項,低碳發展戰略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鼓勵發展中國家制定低碳發展戰略。,低碳發展的基本概念,39,低碳發展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和制度創新、產業轉型和消費模式轉變、低碳和無碳能源開發、植樹造林和森林管理等多種手段,盡可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全球氣候雙贏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走低碳發展道路,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雙贏之策”和必由之路,對低碳發展模式的探索,就是探索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就是破解能源資源和溫室氣體排放約束的世紀性難題。,低碳發展的主要模式,40,英國 日本 美國,低碳發展的主要模式,41,英國 首先提出低碳經濟概念,希望通過調整能源政策、發展低碳技術,到2050年從根本上把英國變成一個低碳經濟國家,力圖引領世界潮流。 2007年氣候變化法(草案) 2008年英國政府未來的能源創建一個低碳經濟體白皮書 2009年詳盡的英國低碳轉型國家戰略方案,低碳發展的主要模式,42,日本 倡導建立低碳社會模式,希望依靠社會整體的創新來推動溫室氣體的減排,實現富裕的可持續發展社會,提升國家軟實力。 2007年內閣會議21世紀環境立國戰略 2008年“福田愿景” 2009年環境省綠色經濟與社會變革 2010年能源基本計劃 2012年革新性能源環境戰略,低碳發展的主要模式,43,美國 奧巴馬政府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低碳發展路徑,希望通過綠色新政,發展新能源等技術,力圖打造低碳技術的競爭優勢。 2009年氣候和能源法案 2009年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案 2013年總統氣候行動計劃減少美國碳污染、為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作好準備和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領袖作用。,低碳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領域,45,實現低碳發展目標,需要圍繞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這兩條主線,在產業發展、建筑、交通、能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等領域,認真抓好各項主要工作,深入貫徹落實低碳措施,推動實現各領域分階段低碳發展目標。,產業發展,46,產業部門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源頭,產業發展方式和路徑的選擇關乎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體態勢。產業領域低碳轉型是實現我國低碳轉型的重要支撐,要把對產業發展領域的重視自始至終貫穿到全國低碳發展各階段工作過程中。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產業發展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并基本遵循“輕工業(紡織、食品)重工業(基礎原材料生產、基礎設施建設)重工業(高端設備制造業)第三產業”的產業演變規律。當前,我國已成功跨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并處于重工業發展的后期。隨著我國工業化的基本完成,以及城鎮化水平趨于穩定,三產結構持續優化的同時,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并逐步占據主導地位,科技和管理創新將在經濟增長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同時,受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影響,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專業化和外包化的趨勢將更趨明顯,建筑領域,47,當前我國建筑領域單位面積能耗、人均能耗和戶均能耗水平均遠低于發達國家。2010年我國人均建筑能耗約430kgce,為美國的十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左右??傮w來看,我國建筑領域的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20左右,低于世界30的平均水平,與美國、加拿大的差距在1倍以上。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建筑面積和單位建筑面積的能源消耗量將會迅速增加,建筑部門的總能耗和碳排放也將相應快速增長,到2050年建筑部門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比例有望提升到1/3左右,因此,未來建筑領域在低碳發展中的重要性將逐步增強。,交通領域,48,交通領域是未來碳排放增長的重要領域。2010年交通能源消費量僅占一次能源的12,而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通常在30左右。我國客貨運周轉量仍將持續增長,2050年客貨運周轉量將分別是2010年的10倍和近4倍,人均客貨運周轉量分別達到20千人公里和38千噸公里,其中,貨運周轉量隨著工業化的完成、產業化結構的優化以及大宗貨物運量的下降,增速將在 2030后逐步放緩;客運周轉量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汽車保有量增長潛力巨大,2010年,我國千人汽車保有量僅為58輛,到2050年達到400輛左右時,仍不到美國當前水平的1/2,日本的2/3。交通減排的重點領域是公路貨運和私人交通部門,目前公路貨運碳排放占交通碳排放的近50,私人交通碳排放占客運碳排放的35左右。,能源領域,49,能源領域是低碳發展的核心。全球化石能源消費貢獻了80以上的碳排放,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低碳發展不但需要在工業、建筑、交通等終端消費部門注重節能,從長遠看還需在能源供給端優化供應結構,降低對高碳能源的依賴。能源供應結構低碳化是能源領域實現低碳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全球能源發展大勢所趨。目前我國人均能耗不到3噸標準煤,接近全球平均水平,不到發達國家人均消費水平的一半。經濟發展和能源需求之間存在剛性聯系,隨著我國人均GDP由當前的6000美元增長到2050年的4萬美元左右,達到發達國家中等水平,人均能耗也將向發達國家當前水平靠攏,屆時全國能源消費總量將翻番增長,未來更需要依靠能源供應結構低碳化調整支撐整體經濟社會低碳轉型。同時應當注意到,當前非化石能源供應技術總體尚未成熟,化石能源仍舊是當前能源供應主體,因此,能源領域低碳發展需要基于能源長期發展目標,調整制定能源發展戰略,分步驟、分階段規劃實施。,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50,以加強低碳消費宣傳、推行循環消費實踐、樹立低碳社會責任意識為重點,引導建立低碳消費文化。廣泛運用電影、電視、網絡、廣播、報紙、雜志等各種媒體,加強科學消費教育,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費社會氛圍。通過經濟手段、市場機制和宣傳教育,形成全社會節能減碳的內生動力,提高居民綠色低碳意識,合理引導居民的用能需求和用能習慣, 鼓勵社會公眾購買節能低碳產品,選擇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踐行綠色低碳,主動摒棄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政府部門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率先垂范采購和使用節能低碳產品。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暢通公眾參與渠道,在制度設計中引入公眾意見,加強公眾參與能力建設,開展低碳發展教育和培訓,健全公眾參與技術支撐機制。,低碳宣教和公眾參與,節能宣傳周,52,1990年國務院第六次節能辦公會議上確定,從1991年開始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每年舉辦。 2013年主題是“踐行節能低碳,建設美麗家園” 2012年主題是“節能低碳,綠色發展” 2011年主題是“節能我行動,低碳新生活”,2007年,53,發布了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實施方案,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包括家庭社區行動、青少年行動、企業行動、學校行動、軍營行動、政府機構行動、科技行動、科普行動、媒體行動等九個專項行動,形成政府推動、企業實施、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節能減排的工作機制。,2008年,54,組織了氣候變化進社區、進公交、進學校、進農村等宣傳活動,開展了“社區千家家庭碳排放調查及公眾教育項目”、“植樹造林、參與碳補償、消除碳足跡”、“氣候變化與健康”專項宣傳、“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科普展覽”等一系列大型宣傳活動,引導居民應對氣候變化、實踐低碳生活;進行了公眾氣候變化意識調查。,2009、2010年,55,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先后制作了面對氣候變化、應對全球變暖中國在行動等一系列專題報道節目,拍攝了關注氣候變化系列宣傳片。 2009 年7 月 “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發展媒體高層論壇2009 氣候變化中國聲音” 2010 年3 月,北京日報等單位主辦了“綠色北京低碳出行”大型環保倡議行動 2010 年8 月中國新聞社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舉辦了“低碳發展,低碳生活”公益影像展 新華網、人民網、搜狐、新浪等媒體都設立了應對氣候變化專題網頁,及時追蹤報道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熱點新聞,宣傳低碳生活理念,2009、2010年,56,2009 年4 月22 日,“酷中國COOL CHINA全民低碳行動試點項目”啟動 2009 年5 月,“千名青年環境友好使者行動”正式啟動 2010 年在中國上海舉辦的世界博覽會提出了“低碳世博”理念,確定以“低碳、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為主題,2011年,57,科技部組織編制“十一五”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宣傳手冊 環境保護部制作了應對氣候變化,就在開關之間、應對氣候變化,始于足下等4 部環保公益廣告片 住房城鄉建設部組織開展了以“綠色交通城市未來”為主題的2011 年中國城市無車日活動 氣象局制作完成了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2011)多語種電視外宣片及畫冊;出版氣候變化的故事、尋找綠色低碳建筑兩本科普讀物 中央電視臺等媒體攝制完成了環球同此涼熱氣候文明之旅、變暖的地球等紀錄片 中國新聞社舉行“低碳發展綠色生活”公益影像展,2011年,58,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組織問卷調查 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等通過聯合舉辦我國低碳照明、低碳建筑、節能環保建材、低碳交通及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論壇、博覽會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主辦以“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為主題的第四批大學生環保公益活動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發起了“綠化祖國、低碳行動”植樹節活動 近40家中外民間組織共同發起了氣候公民超越行動(C)計劃 世界自然基金會 “地球一小時”公益活動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綠色出行基金等“酷中國全民低碳行動計劃”,2012、2013年,59,2013 年6 月17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有關部門圍繞首個“全國低碳日”聯合舉辦了一系列活動 氣象局組織完成多語種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2012電視宣傳片及畫冊 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等機構在全國11 個城市開展了“酷中國全民低碳行動計劃”活動 中石油、萬科、綠色出行基金等眾多企業、民間組織成立了“中國低碳聯盟”,共同發表中國低碳聯盟宣言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在全國數十個城市和國家部委開展了“足不出戶、購買碳匯、低碳造林、履行義務植樹”活動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等機構共同組織了“低碳行動,騎行中國”2013 美麗西部自行車幸福行活動公益活動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部門在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十城市開展“中華家庭低碳環保行”公益活動,

      注意事項

      本文(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知識.pptx)為本站會員(齊劉海)主動上傳,環境100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環境100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站客服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7 環境100文庫版權所有
      國家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6041442號-6

      收起
      展開
      少妇XXXX
    2. <td id="ywwbf"><ruby id="ywwbf"></ruby></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