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顆粒物中水溶性有機物的研究進展.pdf
第32卷 第11期2019年11月環 境 科 學 研 究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Vol.32?No.11Nov.?2019收稿日期 2018 ̄09 ̄03 修訂日期 2019 ̄07 ̄11作者簡介閆語1995 ̄?女?河南新鄉人?yanyu17@ mails.ucas.ac.cn.?責任作者?張陽1983 ̄?男?山東濟寧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大氣環境化學研究?zhangyang@ ucas.ac.cn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21677145? 21577150? 21307129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21677145? 21577150? 21307129大氣顆粒物中水溶性有機物的研究進展閆 語1?張 陽1?2? ?張元勛1?21.中國科學院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北京 1014082.中國科學院懷柔生態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北京 101408摘要 WSOC水溶性有機物廣泛存在于云、雨水和大氣顆粒物中?其可作為CCN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云凝結核影響大氣熱動力平衡、氣候變化甚至危害人體健康.分析歸納了近年來國內外有關WSOC的研究?闡述了WSOC的來源、化學組成、理化性質、污染特征等?并總結了WSOC的單分子鑒定方法.結果表明傳統的分析檢測方法?如GC ̄MSgas chromatography ̄massspectrometry?氣相色譜質譜聯用、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高效液相色譜等?可以分析出部分低分子羧酸類和醇類?但不能檢測出高分子、極性高的組分.新興的分析檢測方法?如HNMRhydroge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氫核磁共振?可以檢測出WSOC中的官能團?ICion chromatography?離子色譜可以較好、方便地檢測出低碳有機酸類?HR ̄ToF ̄AMShighresolution ̄time of flight ̄aerosol mass spectrometry?高分辨時間飛行氣溶膠質譜的分辨率較高?但由于其質譜譜圖復雜?因此較難完整解析WSOC的結構信息?而FT ̄ICR ̄MS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傅里葉變換離子回旋共振質譜法可以與軟電離結合?在盡可能獲得更多分子離子峰的基礎上?較多地解析出組分和結構信息?EEMs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spectra?三維熒光光譜根據熒光分布和強度?可檢測不同種類和來源的WSOC.據此?建議今后從以下幾方面開展研究①結合多種檢測技術全面解析WSOC的組成和結構信息. ② WSOC大氣化學過程及形成機制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 ③ WSOC的環境與健康效應.④不同種類、復雜的水溶性有機混合物的吸濕增長機制.關鍵詞大氣顆粒物?水溶性有機物? WSOC的來源及組成?檢測方法中圖分類號 X1 文章編號 1001 ̄6929201911 ̄1800 ̄09文獻標志碼 R DOI 10?? 13198∕j?? issn?? 1001 ̄6929?? 2019?? 08?? 04The Advances of Water ̄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 in Atmospheric ParticlesYAN Yu1? ZHANG Yang1?2? ? ZHANG Yuanxun1?2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14082.Huairou Eco ̄Environmental Observa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1408Abstract Water ̄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 WSOC widely exist in clouds? rain droplets and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WSOC has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because WSOC can affect the atmospheric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and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tion of cloudcondensation nuclei CNN? which will lead to the climate change and certain harm to human health.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work of WSOC? mainly focusing on the method of WSOC characterization? also introducing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physical andchemical properties and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of WSOC. Traditional analytical methods include GCMS and HPLC. These methods cananalyze low molecular compounds including carboxylic acids and alcohols? but cannot effectively detect high molecular and polarcomponents. In recent years? some emerging methods have been used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WSOC HNMR can identify the functionalgroups of WSOC. It is much more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to use IC to analyze the low ̄carbon organic acids of WSOC. HR ̄ToF ̄AMS andFT ̄ICR ̄MS have high resolution ratio? but it is difficult to analyze the complete structure information of WSOC due to the complicatedmass spectra. EEMs can be used to detect WSOC of different types and 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nd distribution.This paper compar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bove methods?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lso proposes the studytrend of WSOC 1 Combine various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to acquire more complete information of WSOC′s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molecular structures. 2 The mechanism of atmospheric chemical reactions and the processes of WSOC′s formation need to be furtherstudied. 3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effects of WSOC should be refined in terms of the specific reactions of the formation ofthe harmful compounds. 4 Further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hygroscopic growth of different complex water soluble organic mixtures is第11期閆 語等大氣顆粒物中水溶性有機物的研究進展 needed.Keywords particulate matters? water 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 composition and sources of WSOC? identification method大氣氣溶膠中能用水作為溶劑提取出來的有機物稱為WSOCwater soluble organic compound?水溶性有機物. WSOC在大氣氣溶膠中廣泛存在?占OAorganic aerosol?有機氣溶膠的10%80%[1 ̄5].大氣顆粒物中的WSOC小部分來源于生物質燃燒和自然植物排放等?而較大部分則來源于人為排放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物的光化學氧化反應等二次轉化[2?6 ̄8].城市中WSOC主要以人為來源為主. WSOC主要由含有羧基、羥基、羰基等氧化性官能團的羧酸、醛羧酸、脂肪醛、醇、苯、多肽、蛋白質等物質組成[9]?是一種由不同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各異、反應活性強的有機物組成的復雜混合物[10].高分子有機物是WSOC的主要組成?而小分子有機物只占15%左右.但目前對WSOC的研究集中在小分子有機物部分?大部分大分子有機物尚未被檢測出來.WSOC本身具有較強的吸光性?如水溶性很高的BrCbrown carbon?棕碳中就包含了大量的發色團?能夠對大氣能見度產生很大的影響[11]?并且BrC還具有較強的吸水性和極性?因此能夠與各種物質結合形成凝結核并導致霧霾的爆發增長[12 ̄14]?顯著降低能見度并對人體健康造成較大危害. WSOC通過影響大氣的光化學反應、氣溶膠的吸濕增長過程和CCN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云凝結核?對大氣熱動力學平衡和全球氣候變化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14]?并加劇霧霾的形成.國內外關于WSOC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濃度的時空變化、化學組分分析及CCN形成能力等方面.該研究將分析歸納國內外有關WSOC的研究?闡述WSOC的來源、化學組成、理化性質、大氣濃度特征等?并重點總結WSOC的單分子鑒定方法?以期為今后WSOC的研究提供理論指導.1 W SOC分析方法的歷史沿革國外對大氣顆粒物中WSOC的研究起步較早.1978年Clark等[15]首次在美國丹佛檢測出WSOC?并得出WSOC占TCtotal carbon?總碳的27%. 1981年Richard等[16]利用ICion chromatography?離子色譜檢測分析科羅拉多的顆粒物時?發現了乙二酸. 1994年Sempere等[17]利用GC ̄MS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分析出了東京大氣顆粒物中一系列C2C9碳原子數為29的水溶性有機酸?其中C2含量最高.國內對大氣顆粒物中WSOC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 2007年劉君峰等[18]利用PILSparticle intoliquid sampler?大氣顆粒物在線萃取采樣裝置和TOCtotal organic carbon?總有機碳分析儀監測到廣州市WSOC的在線濃度. 2010年霍宗權等[19]分季節采集了西安市的大氣顆粒物?利用TOC分析儀測得2007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WSOC質量濃度平均值分別為17?? 2、14?? 9、28?? 3、32?? 5 μg∕m3?WSOC年均質量濃度占TOC年均質量濃度的65?? 1%.顆粒物中WSOC的研究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由于WSOC復雜的化學組分及結構?對其來源、理化性質及導致的化學反應機理研究仍存在很大的困難.受目前分析方法的限制?只能檢測出WSOC中的一小部分組分.因此?該研究將主要對目前已知可用的WSOC分析檢測方法進行綜述?并總結WSOC的來源、化學組成、理化性質、大氣質量濃度特征.2 W SOC的分析方法2?? 1 WSOC總量的測定WSOC的常規提取方法是用超純水將采集的大氣顆粒物樣品進行提取?經過濾獲得可溶于水的有機物?也有部分研究用極性有機溶液對其進行提取.通過TOC可以分析大氣氣溶膠中WSOC的質量濃度.目前最常見的WSOC定量方法是TOC液體分析法[20 ̄22]?其通過測定樣品水提取液的TC和無機碳含量?由差減法獲得WSOC的質量濃度.2?? 2 WSOC的定性分析方法2?? 2?? 1 WSOC的分離純化與濃縮常見的WSOC分離方法有UF超濾法[23 ̄24]、SEC分子排阻色譜法[3?25]、IEC 離子交換色譜法[20]?其中?因WSOC中的主要成分為羧酸類物質?而羧酸類物質容易電離為離子?所以IEC對WSOC分離的效果較好.研究[20]表明?用IEC分離的WSOC組分占總WSOC的77%.為得到更高濃度的WSOC以便進行分析?樣品水溶液需要進行一定的濃縮處理?常用的濃縮方法是旋轉蒸發器法.2?? 2?? 2 WSOC單分子有機化合物的鑒定WSOC成分復雜?并且不同成分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反應活性都不相同?因此?對WSOC的定性分析非常困難[10?22].目前比較常見的分析方法包括GC ̄MS、IC、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高效液相色譜、 FT ̄ICR ̄MS Fourier transform ion1081環 境 科 學 研 究第32卷cyclotron resonance?傅里葉變換離子回旋共振質譜、HR ̄ToF ̄AMS high resolution ̄time of flight ̄aerosolmass spectrometry?高分辨時間飛行氣溶膠質譜和EEMs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spectra?三維熒光光譜等.2?? 2?? 2?? 1 GC ̄MSGC ̄MS具有較高的分辨性能[10]?可以有效分離并鑒定WSOC中的小分子有機物?因此被廣泛應用于WSOC的分析.但是?WSOC含有羧基、羰基、醛基等極性官能團[9]?并且沸點較高?因此分析前需對樣品進行衍生處理[22].而衍生化需要先了解WSOC中有機物的組成?而且對衍生物的要求也很嚴格?因此目前用GC ̄MS對WSOC的定性分析多集中在小分子量羧酸類[25 ̄30].目前常用的衍化方法是酯化衍化法.Limbeck等[30]提出?僅使用GC ̄MS無法分析出WSOC提取物中的全部化學組分?在使用GC ̄MS前?先使用固相萃取法SPE對WSOC進行分離?留在萃取小柱中的為極性較低的組分?包括單羧酸C8 18、醇類C8 C18、鄰二苯甲酸及其衍生物?流出小柱的為強極性的有機組分?包括二羧酸C2C9.Graham等[22]使用了兩步衍生方案?即分別使用CH3ONH2和硅烷化試劑BSTFA將一些不穩定的羥基、羧基和酚類基團衍生為穩定的四甲基硅烷TMS基團.2?? 2?? 2?? 2 ICIC常被用來檢測無機離子?越來越多的研究將其應用于WSOC的組分分析?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IC的主要優點是無需提純酯化?直接對濾液分析?從而可以省時省力且減少引入誤差的機會?最低檢測限可達110-3 mg∕L.目前?國內外分析工作者采用離子排斥色譜法HPICE分析一些低碳有機酸主要為甲酸、乙酸等.另外?使用抑制電導檢測器梯度淋洗的IC也可較好地分析低分子量的羧酸.余學春等[31]采用離子色譜分析2011 2012年北京市大氣中的PM2?? 5?并檢測出了7種WSOC甲酸、乙酸、甲磺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和戊二酸. IC的缺點是對WSOC的分離容易受無機離子的干擾?以及有些有機酸共流導致無法分辨.2?? 2?? 2?? 3 HPLCHPLC也是常用于檢測WSOC的方法?其缺點是不能分離檢測極性高的有機物. Valeriana[32]利用改良后的陰離子交換HPLC方法?使用無機洗提液做流動相?可以檢測出的組分占WSOC樣品的80%左右.Graham等[21]利用HPLC結合UV ultravioletspectrophotometry?紫外分光光度法分離檢測出了三類化合物?分別為N中性化合物、MDA單羧酸和二羧酸和PAS聚羧酸.這三類化合物的總和約占WSOC的70%?其中?MDA和PAS較多?約占WSOC的50%.用HPLC∕UV法測定的HPLCtotalN、MDA、PAS的統稱質量濃度與WSOC質量濃度的相關性非常好r2 = 0?? 93?HPLCtotal質量濃度占WSOC質量濃度的53%91%.2?? 2?? 2?? 4 FT ̄ICR ̄MS近年來?FT ̄ICR ̄MS越來越多地用于WSOC組分分析.由于其分離的峰都較窄?因此具有較高的分辨率[33].胡凡寶[34]研究表明?串聯MALDI源更適合檢測芳香性較高、低O∕C0?? 3和中低H∕C1?? 5的小分子化合物?而串聯ESI源則更容易檢測O∕C較高的極性化合物.研究[35]表明?使用二重串級質譜聯用技術?即FT ̄ICR ̄MS ̄MS?可以獲得更多的組分信息.由于其較高的分辨率?FT ̄ICR ̄MS被用于分析組分復雜的混合物?如原油、水和土壤中的有機物?其能快速得出元素組成的準確信息[36].2?? 2?? 2?? 5 HR ̄ToF ̄AMSHR ̄ToF ̄AMS是唯一可以用于在線測量和測定WSOC含量與化學組分的方法.該質譜儀的質量分析器是一個離子飛行管?由離子源產生的離子加速后進入無場飛行管?并以恒定速度飛向離子接收器.離子質量越大?到達接收器所用的時間越長?離子質量越小?到達接收器所用的時間越短?根據這一原理可以把不同質量的離子按m∕z質荷比大小進行分離.所得數據可以結合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正定矩陣因子法分析不同來源WSOC組分的化學性質[37]?也可以用PTOFpatricle time ̄of ̄flight模式進行分析?得到關于不同化學組分顆粒物的動力學直徑[38]. XU等[37]用HR ̄ToF ̄AMS檢測美國東南部大氣中WSOC的化學組分?并結合PMF源解析方法?分析出異戊二烯 ̄OA是WSOC的主要成分?這表明異戊二烯環氧乙二醇的氣液反應是美國東南部WSOC生成的主要途徑.2?? 2?? 2?? 6 EEMsEEMs可以通過檢測WSOC中存在的一些生色團得到WSOC的熒光光譜?從而分析WSOC的成分.與普通的熒光分析方法相比?EEMs能獲得在激發波長和發射波長同時變化下WSOC的熒光強度信息[39 ̄40].通過獲取不同來源WSOC的三維熒光光譜指紋?可以直接獲得其熒光指數和性質.從標準化的EEMs光譜中可以獲得WSOC的熒光性質?包括熒光2081第11期閆 語等大氣顆粒物中水溶性有機物的研究進展 峰位置、不同區域的RAFI regional averagefluorescence intensities?熒光強度及一些基于不同RAFI的指數. HIXhumfication index?腐殖指數用來反映腐殖化程度?BIXbiological index?生物指數用來反映微生物產生WSOC的新鮮度?FIfluorescenceindex?熒光指數用來反映WSOC微生物來源的可能性并檢測不同有機質的前體物?這些指數均可為WSOC的來源提供信息.利用PARAFAC parallelfactor analysis?平行因子分析可以得到WSOC中HULIShumic ̄like substances?類腐植酸、PLOM類蛋白質有機物和微生物產物類的化學組成信息.CHEN等[41]用EEMs和HR ̄AMS high resolution ̄aerosol mass spectrometry?高分辨氣溶膠質譜結合的方法研究了城市、森林和海洋氣溶膠中WSOC.平行因子結果表明?不同類型的WSOC中均大量存在HULIS和PLOM?可將其分為三類HULIS ̄1廣泛存在于不同環境中?含較多過氧化的結構?HULIS ̄2僅存在于陸地氣溶膠中?含較多低氧化的結構?PLOM則主要存在于海洋氣溶膠中[41].然而?目前EEMs仍存在PARAFAC中噪音和建模轉換干擾因素難以消除的問題.2?? 2?? 2?? 7 其他分析方法利用多種分析方法結合檢測WSOC的手段展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優勢.如Decesari等[20?22]將HNMRhydroge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氫核磁共振與GC ̄MS、HPLC相結合?并且均得到了較好的效果.利用HNMR分析?可以得到WSOC中所含的主要有機官能團Ar H、H C O、H C C???? 、H C信息?并且其不易受無機化合物的影響[20].將HNMR提供的官能團信息與GC ̄MS和HPLC提供的WSOC組分信息結合?可分析得出中性有機物主要包括醚和多烴基化合物?一元羧酸和二元羧酸主要包括含有羥基的脂肪酸?多元羧酸主要由脂肪族高度不飽和的多酸化合物組成.另外?Appel等[42]用高分辨率質譜分析法MSTA檢測出了WSOC中的二元羧酸C5C7.目前?WSOC中能被檢測到的組分僅占4% 15%?許多組分利用當前的檢測方法還不能被檢測出來?如氨基酸、多烴基化合物?以及一些易揮發的一元酸、醇和酯等.3 W SOC的化學組成及其污染特征3?? 1 WSOC的化學組分WSOC由一系列分子結構復雜、物理性質各異、反應活性強的有機物組成[10].目前已知的WSOC組分有羧酸、醛羧酸、脂肪醛、醇、糖、糖酐、芳香酸、苯、胺、氨基酸、有機氮、有機硫等[9]?其組分組成中多數含有一些強氧化基團?并且大部分組分含有兩種以上官能團?如 COOH、 COH、 C ???? O、 COC 、CNO2、 CONO2、 CNH等[2]?其中羧酸類包括一元和二元羧酸、酮酸等是WSOC中最主要的一類有機物[43 ̄44].另有研究[45]表明?由多個官能團組成的有機物的蒸汽壓較低?因此大氣中的WSOC更傾向于分配在顆粒相中. Decesari等[20]將WSOC分為中性有機物醇和醚類?一元、二元有機羧酸?多元有機羧酸[20]三大類?其總質量濃度可達WSOC質量濃度的87%.目前?受儀器的限制大多只能檢測出小分子量的WSOC[26 ̄29?46]?而有研究[3?20?25?47 ̄48]表明?小分子化合物通常只占WSOC的15%左右?WSOC中很大一部分由高分子量的化合物組成?其性質與腐殖質相似.因此?對WSOC中的大分子化合物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另外?不同來源WSOC的化學組分也不同.如生物質燃燒煙氣中的WSOC包括高分子量的烴類、酮類、酸類、醇類、固醇類[49]?其中左旋葡萄糖可以作為生物質燃燒排放的標志物?春季植物開花和冬季植物腐爛等生物活動排放的WSOC則含有大量糖醇類有機物[22]?通過前體物的光化學氧化過程形成的WSOC多為分子量較小的烴類、酸類和醇類等有機物[21].3?? 2 WSOC的污染特征一般情況下?大氣中WSOC的質量濃度在夏季和秋季較高.原因可能是?隨溫度的升高?生成WSOC的光化學反應速率也相應增加.冬季和春季WSOC主要來源于生物質燃燒[13]和燃煤排放[2]. WSOC的質量濃度變化也與濕沉降有很大的關系.研究[13]表明晴天的WSOC質量濃度高于雨天?這與濕沉降的沖刷作用有關?晴天的日照較強?較多的光化學反應會導致WSOC的質量濃度增加.由于白天的日照強度較高且污染源排放較多?大氣中WSOC的質量濃度一般高于夜晚.WSOC中不同組分物質的碳鏈長度不同?如羧酸類物質中C1和C2占主要地位?而碳原子較多的有機羧酸濃度非常低?在醛類物質中?除甲醛和乙醛外?C3C6的醛類物質濃度較高[50].不同地區的WSOC質量濃度水平有較大差異.由于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各種工業活動的增加?我國和印度等亞洲國家大氣中WSOC的質量濃度普遍高于日本、韓國、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由表1可見2011年冬季北3081環 境 科 學 研 究第32卷表1 不同城市顆粒物中W SOC質量濃度水平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WSOC concentration in different cities地點時間WSOC質量濃度∕10-6 mg∕L WSOC∕TOC1 ∕%數據來源中國北京市西安市廣州市上海市南京市西安市黃河三角洲海南省常州市濟南市日本札幌美國亞特蘭大美國科羅拉多美國阿巴拉契亞山脈南波羅的海韓國印度2014年8?? 6 45?? 9文獻[51]2013年冬季19?? 8 49文獻[2]2013年冬季9?? 3 31文獻[52]2011年冬季15 50文獻[53]2013年冬季31?? 3 53文獻[2]2009年秋季5?? 1 28文獻[54]2013年冬季6?? 6 53文獻[2]2012 2013年4?? 1 38文獻[55]2011年冬季4?? 5 43文獻[53]2013年冬季6?? 5 58文獻[2]2013年4?? 9 43?? 5文獻[56]2014年5?? 90 44?? 3文獻[57]2008年夏季11?? 55 60?? 22文獻[58]2013年夏季3?? 09 56?? 39文獻[59]2005 2006年冬季6?? 2 57文獻[53]2017年春季7?? 63 71?? 75文獻[60]2015年夏季5?? 2 60文獻[61]2015年冬季8?? 3 49文獻[61]2011年夏季1?? 1 24文獻[54]2011年秋季1?? 8 48文獻[54]2004年夏季2?? 3 59文獻[4]2016年0?? 348 90文獻[62]2015年春季1?? 14 30?? 2文獻[63]2015年夏季1?? 22 32?? 1文獻[63]2015年秋季1?? 09 32?? 4文獻[63]2016年3?? 6 65?? 8文獻[64]2011年3?? 25 49文獻[65]2015年夏季2?? 6 70文獻[66]2015年冬季3?? 1 63文獻[66]2015年15?? 6 80文獻[67]注 1為WSOC與TOC質量濃度之比.京市大氣顆粒物中WSOC的質量濃度約是日本札幌的10倍?就中國各城市來說?北京市和西安市等北方城市的WSOC質量濃度略高于廣州市、上海市等南方城市.不同地區由于污染來源組成不同?WSOC占PM2?? 5及TOC的比例也不同?一般來說顆粒物中WSOC的占比越高?說明大氣中的二次污染越嚴重.4 W SOC的理化性質WSOC具有一定的吸光性.吳一凡等[11]研究表明?在波長為405、532和781 nm處?深圳市大氣中WSOC對PM2?? 5光吸收的貢獻分別為7?? 6%、10?? 6%和5?? 8%?說明WSOC對PM2?? 5光吸收性質的影響較大.WSOC中有一些發色團具有吸光性?其通過直接影響太陽和地面輻射的傳輸、云的形成和微物理變化?從而間接影響氣候變化[68].盡管全世界每年排放的BrC僅占人為顆粒物排放量的1?? 1% 2?? 5%[5]?但其引發的消光效應很大.由于WSOC中具有吸光能力的分子濃度很低?并且BrC的化學組成較為復雜?識別BrC發色團這一任務仍較難進行[69]. BrC的來源也很復雜?生物質燃燒、 SOA secondary organicaerosol?二次有機氣溶膠或云滴中的反應都能產生BrC.研究[70]表明?用LC ̄UV∕Vis ̄ESI∕HRMS液相色譜 ̄紫外∕可見光吸收 ̄電離子噴霧高分辨質譜聯用方法在煙霧箱模擬產生的SOA中測到了BrC中的15種生色團?其中硝基苯酚類物質是主要的生色團.4081第11期閆 語等大氣顆粒物中水溶性有機物的研究進展 CHEN等[41]結合EEMs和HR ̄AMS方法研究得出?在WSOC中含O和N原子的化合物如硝基芳香烴對氣溶膠中WSOC總吸光性的貢獻最大.WSOC不僅能影響能見度?由于其親水性和極性?還能影響氣溶膠的吸濕性和作為CCN的能力[14?59?71]. WSOC還能廣泛地參與氣溶膠和云中復雜的甚至未知的液相或非均相反應?從而改變大氣的輻射平衡并影響地球的水圈循環[72].由于WSOC極強的吸水性?在相對濕度較低的情況下也可有效地吸水?對城市中灰霾的形成影響較大.對于WSOC與CCN活性關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吸濕生長因子、云滴動力學和不同組分的非均相反應機理方面. Akua等[73]將液滴測量技術 連續流熱梯度CCN計數器與IC和TOC聯用得出?WSOC中吸濕性強的組分被包含在云滴中?而吸濕性較弱的組分則留在間隙空氣中的結論.研究[73]表明?WSOC對CCN的液滴生長速率影響不大.5 W SOC的來源5?? 1 WSOC的一次來源WSOC的一次來源包括自然源和人為源.生物質中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其燃燒產生的煙氣氣溶膠幾乎都是水溶性的?因此生物質燃燒和森林火災也是WSOC重要的一次來源[71]. LIU等[74]研究發現?廣州市大氣氣溶膠中有2∕3的WSOC來自生物質燃燒.DU等[75]研究表明?生物質燃燒對WSOC的貢獻率達58?? 0%.機動車排放也是WSOC重要的一次來源?其排放物中包括大量的有機酸和醛類. Park等[76]使用PMF模型對2011 2013年道路兩旁的WSOC進行源解析?結果表明冬季機動車來源對WSOC的貢獻最大?而夏季生物質燃燒對WSOC的貢獻最大.此外?燃煤和餐飲也是WSOC不可忽略的一次來源[2].5?? 2 WSOC的二次來源WSOC可通過VOCs的光化學氧化反應二次形成. Kondo等[12]研究表明?東京的SOA中88%±29%為WSOC. ZHENG等[59]研究表明?2013年夏季黃河三角洲大氣中的WSOC大多由光化學氧化反應二次形成. ZHANG等[2]利用HR ̄AMS并結合放射性14 C檢測法發現?化石燃料燃燒的排放是北京市和上海市SOA的重要來源.并且通過對比亞洲國家、歐洲國家與美國的源解析結果得出?在東亞和西亞地區化石燃料燃燒對WSOC的貢獻更大?尤其是在冬季采暖期.WSOC的前體物包括VOCs、半揮發性有機物[8]?以及生物類有機排放物異戊二烯[7]、芳香族化合物[6]等.葉招蓮等[77]將能形成WSOC的前體物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自然源?如生物排放的VOCs如異戊二烯、α ̄蒎烯、綠葉揮發物等?第二類是生物質燃燒的產物?第三類是自然源和人為源排放的VOCs在氣相中的氧化產物?如乙二醛、甲基乙二醛、羥基乙二醛、丙酮酸和甲基乙烯基酮等?第四類是氣相O3光化學反應形成的極低揮發性有機二聚體.研究[78]表明?甲基乙二醛、乙二醛等VOCs的液相光化學反應是乙二酸、甲酸、乙醛酸的重要來源. VOCs經過氣態均相反應和光化學反應?成云過程中的液相反應?以及氣固非均相光化學反應等途徑生成WSOC?其中酸催化條件下的非均相反應被認為是形成WSOC最為重要的途徑. ZHENG等[59]認為氣溶膠酸度對WSOC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2008年Hennigan等[79]研究表明?當相對濕度高于70%時?顆粒物中的WSOC濃度迅速上升?其氣液分配系數遠超過了理論亨利系數.又有研究[80]表明?在相對濕度較高的條件下?水相反應能消耗已溶解的WSOC?同時也能生成新的WSOC氧化產物?導致液相WSOC濃度迅速上升.但目前關于WSOC二次形成的機理仍較缺乏.6 結論與展望a傳統的分析檢測方法?如GC ̄MS、HPLC等?可以分析出部分低分子羧酸類和醇類?但不能檢測出高分子、極性高的組分.新興的分析檢測方法?如HNMR可以檢測出WSOC中的官能團?IC可以較好、方便地檢測出低碳有機酸類?HR ̄ToF ̄AMS的分辨率較高?但由于其質譜譜圖復雜?導致較難完整解析WSOC的結構信息?而FT ̄ICR ̄MS可以與軟電離結合?在盡可能獲得更多分子離子峰的基礎上?較多地解析出組分和結構信息?EEMs根據熒光分布和強度?可檢測不同種類和來源的WSOC.b WSOC的完整分子結構未知.現有技術只能分析出小部分小分子、低極性的有機組分?然而還有大部分的分子組分未被檢測出來.因此需結合多種檢測技術全面解析WSOC的組成和結構信息.c不同的氣象條件溫度、濕度、光照和大氣氧化能力對WSOC污染特征產生的影響?以及WSOC形成機制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d WSOC的環境與健康效應仍需研究. WSOC在大氣氣溶膠中含量豐富?并且均集中分布在小粒徑部分?對環境和人體的影響較大. WSOC對CCN的影響?以及其產生內源和外源性大氣活性氧物質的能力對環境與健康的影響也不可忽視.e不同種類、復雜的水溶性有機混合物的吸濕增長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這對WSOC作為有效5081環 境 科 學 研 究第32卷CCN物質并進一步影響氣候變化和大氣熱動力平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 DUARTE R?SANTOS E?PIO C?et al. Comparison of structuralfeatures of water ̄soluble organic matter from atmospheric aerosolswith those of aquatic humic substances [ J ]. AtmosphericEnvironment?2007?41378100 ̄8113.[ 2 ] ZHANG Yanlin? ELHADDAD I? HUANG Rujijn? et al. Largecontribution of fossil fuel derived 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to watersoluble organic aerosols in winter haze in China[J].AtmosphericChemistry and Physics?2018?1864005 ̄4017.[ 3 ] ZAPPOLI S?ANDRACCHIO A?FUZZI S?et al.Inorganic?organicand 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of fine aerosol in different areas ofEurope in relation to their water solubility [ J ]. AtmosphericEnvironment?1999?33172733 ̄2743.[ 4 ] WEBER R J?SULLIVAN A P?PELTIER R E?et al.A study of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formation in the anthropogenic ̄influencedsoutheastern United S